
過去,父輩人提起礦山給人們的印象都是苦、臟、累、險聯系在一起的,這是人們對傳統礦山印象,走進今日的象山礦井,絲毫找不到這樣的影子。
“花園式”礦區(qū)
走進礦區(qū)大院映入眼簾的是礦區(qū)花園,在黨旗牌的輝映下,翠竹林郁郁蔥蔥,顯得堅瑞挺拔、張弛有度。向內走一眼望去,在同心文化園區(qū)中國紅墻壁正中央刻著“清風園”三個大字浮雕,彰顯大氣,富有文化內涵。再向西走隱約看見的清風驛站,員工進入驛站休息駐足,欣賞清廉歷史傳記。職工穿著整齊的工服穿梭在文化熏陶的紅磚青瓦幽深小路,是一種心靈上的放松,也是一種繁忙過后的閑情雅致,再看四周建筑,在西側一座請轉紅瓦的長廊墻襯托下裝飾著傳統文化墻上寫著幾個大字“大象無形 艮岑有道”顯得文化底蘊十足,屹立起伏,錯落有致。從遠望去像一條飄逸的彩帶,然而,穿越花園幽靜的小路,數百米通道靚麗多彩、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的安全教育文化長廊,員工由此經過不停駐足,領導班子安全寄語、職工全家福、黨員承諾牌等,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面,讓職工走進礦區(qū)穿過長廊就能感受到長廊文化的熏陶。
這種變化是巨大而深刻的,以至于地面很難看出是煤礦。在環(huán)境變美的同時,職工聽著輕音樂,欣賞園區(qū)花草,仿佛游走在礦山景區(qū)。
“美食家”文化
如今,礦區(qū)餐飲從能吃飽向能吃好轉變,員工吃飯不在滿足于“吃得飽”,更要“吃得好”。針對不同季節(jié)實時增加時令蔬菜、特色菜等菜品、主食繁多。同時,設立了24小時“早、中、晚”就餐窗口。食堂大廳更換了高效能6P中央空調,食堂操作間進行了整體裝修,改善了就餐環(huán)境。走進員工洗衣房,更換了新型烘干一體機,可滿全礦井下和地面人員換洗衣服,此外,洗浴環(huán)境安裝了空氣能送風設備,輸送暖風,地面供熱水,更衣室配備了暖風機,員工升井后,隨時可以洗上熱水澡,吃上熱乎飯,真正讓員工感到了家的溫馨。
“智能化”賦能
從機械化向智能化開采轉變。隨著科技進步、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工作人員在順槽監(jiān)控中心,即可完成采煤設備自動割煤,液壓支架跟機移動,一鍵啟停、遠程干預、智能化生產模式穩(wěn)步運行。井下巷道、設備、牌板、物料等實現了安全生產質量標準化考核管理。施工環(huán)境、設備故障自動報警。隨著推進智能化綜合管控平臺應用,采用互聯網、大數據可為安全生產管理提供有效數據支持和應用服務。此外,互聯精準定位系統,實現了井下作業(yè)人員位置實時定位跟蹤、入井時長、人數統計,考勤管理。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建立了智能綜合分析平臺,智能預測、預警、報警等模塊建設,實現各類數據統計、分享、展示,為監(jiān)管人員提供可靠、快速決策和數據支撐。主運輸系統實現遠距離“可視化”安全監(jiān)管系統管理,可遠程定位、調配、觀測等,實現了工作人員動態(tài)管理,降低了勞動強度。在高起點、嚴要求基礎上,實現錨定“智能化無人、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目標全力推進。
“人才化”培育
近年來,礦上注重人才隊伍建設,統籌規(guī)劃,立足長遠,注重人才培養(yǎng),為人才搭建平臺、舞臺才能,展現自我價值;不斷完善考核、激勵政策,通過“招進來、走出去”、自培外培等方式,引導智能化建設人才在“干中學、學中干”。針對新招大學生研學、網上微課堂、進行了專業(yè)培訓,為青工搭建“五小”創(chuàng)新平臺,充分發(fā)揮青工小改小革創(chuàng)新精神,定期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專業(yè)知識培訓,進一步提高技術人員業(yè)務水平。此外,礦上還定期召開智能化建設推進會,走出去,互相學習,調研先進煤礦的先進管理方法和做法。請進來,交流研討,解決實際問題,推動智能化建設不斷升級,促進智能化運維人員專業(yè)技能水平,發(fā)揮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為企業(yè)智能化隊伍建設增強后勁。
“綠化帶”變后花園
綠色象山建設為礦區(qū)員工生活錦上添花,礦區(qū)排矸上空曠地成為空氣清新、環(huán)境優(yōu)美的象山打卡地,后花園。每當植樹節(jié)來臨,礦上組織員工種植“大葉女禎、雪松、格?;?、香根草等綠植,隨著季節(jié)變化30多種花卉綠植把礦山“后花園”裝扮的像畫家筆下水墨丹青、花團錦簇,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
如今,象山礦井的變化不止這些,從文化、物質、精神層面的方方面面比給員工的快樂與幸福更多,新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歇,過去父輩向往的夢到我們這一代實現了從黑色到綠色的蛻變。(劉金星)